2015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光年,2015年2月26日适逢新中国光学事业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大珩先生的百年诞辰。为深切怀念王大珩先生,弘扬、传承他的精神,促进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北京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光机电一体化协会五单位联合,1月30日上午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首都光学界纪念王大珩先生诞辰百年、传承大珩精神报告会暨2015国际光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田文,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北京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周立伟院士、理事长许祖彦院士、副理事长李天初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骏恩院士,中国计量研究院张钟华院士,北京交通大学简水生院士,北京市科协学会部部长李金涛、副部长杜扬,国家天文台王森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蔡恒源研究员,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琳,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副院长樊仲维,北京光机电一体化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陈端业,北京光学学会副理事长郭少陵、顾瑛,秘书长刘宝胜,以及首都光学界相关学会、高校、企业、科研单位专家及领导和高校研究生代表,共计258人出席了报告会。大会由北京光学学会副理事长李天初院士主持。
报告会上首先播放了由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等单位编辑的“光耀中华”纪录短片,与会代表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反映王大珩生平和他为国家科技发展所作贡献的视频,大家看到王老是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那样思路敏捷、智慧过人,仿佛王老就在我们身边,令人感慨万分。
田文在讲话中指出:“作为我们光学界公认的战略科学家,王大珩先生一生与我国的光学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一生探求科学真理,践行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不仅成为我们光学界的一面旗帜,更是我们科学界的一面高扬的旗帜。他用自己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崇尚科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追求一流,敢于创新,勇于攀登的创新精神;大力协同、团结协作、讲求正气、提携新人的团队精神。我们希望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从王大珩先生的生平事迹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在自己的科学研究生涯当中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培养出像大珩先生这样的学术和人格魅力。以严谨的科学道德和学风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像大珩先生的要求那样的卓越贡献。”
周立伟向大会做《王大珩先生——中国光学界一位高高飘扬的旗帜》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在我们今天纪念王大珩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刻,我想起伟大的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讲的一番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王大珩的人格、品德是非常伟大的,把这段话送到他身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王大珩既是我们光学界的领袖科学家,也是科学组织家,也是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的领域涉及激光技术、仪器仪表、计量科学、遥感技术,他的成就贡献不限于八大件和两弹一星的观测设备的研制。他从领导长春光机所开始,发展建立六大光机所、光电研究院,使我们国内的光学事业生根开花。他后来从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学部,到863计划的提出,这些使我们国家科技跟上时代潮流的重大建议,让我们都感觉到先生的眼光远大。我们认为20世纪的中国,王先生的贡献,可以与自然科学界的钱学森一样,不亚于人文科学的蔡元培先生。
这里我引用致蔡元培先生的一句话,“学人难,惟通人更难,学人惟守光待后,通人则开风气者”。王大珩就是开了我们光学界的一代风气,使得我们光学能够走向一个光明的前途。新中国60年,他身体力行,爱才若渴,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奉献。他在我国光学界,乃至科学界开了一代风气。他一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以他全部的学问,深远的思想,卓越的见识,伟大的胸襟,无私的精神,和儒雅文风,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上。我们光学界一直认为,中国光学,若无大珩先生,当不会有如此大发展。我觉得光学事业由大珩先生掌舵领航是我们光学的大幸。历史把大珩先生推到这样的岗位,别人任何人是替代不了他的。
我衷心的希望,我们青年一代和科学工作者继承大珩先生一生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四个精神,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我们要牢记王老的四个精神,他是我们光学界一面高扬的旗帜,是科学界的标杆和模范。司马迁有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不可能像王老这么有学问,像他一生做这么多事业,但是我们可以向他学习,敬仰他,仿效他,使我们得到升华,为我们的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是对大珩先生做出最好的纪念。”
杜祥琬特意抽出时间赶来出席报告会,他在发言中指出:“王大珩先生他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们为两弹一星事业奋斗的这一代人,他们的精神可以概括成一句话: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我们的民族一定要振兴,中华民族一定要在国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强的前列。那么民族振兴一定要有这样一批人,以民族振兴为己任。”
“现在21世纪了,社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包括价值观的多元化。”“我想无论这个社会多么复杂,无论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如果一个国家,它的每一代青年人一定要有一批人选择一个崇高的价值观,选择一个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价值观。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选择这样的价值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没有希望。”
许祖彦在报告会上做《学习王大珩先生的科学精神》报告。他在报告中以三项研究实例向与会者讲述了学习王老科学精神的一些体会:“第一件,1996年我们做了光参量激光器的时候,王大珩来指导说“可调谐激光很重要,你们要把它做到能用,好用。”当时我就说怎么做法,王老就跟我们说“工程问题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如果有100个关键因素,你99个都解决得很好,就是一个没解决好,东西还是不好用。所以一定要把它做到能用,而且好用。”按照这个精神我们在研究可调谐激光的时候,一直就在思考王老这个精神。后来我们又用可调谐激光去做钠信标光源,而且把它做到了国际领先,打破了美国禁运。2012年8月份拿到加拿大的天文台去做实验,当时加拿大也有钠信标激光,但是他们的钠信标激光三小时以后就动不了了,我们钠信标在那一直工作了三个月,圆满地达到要求。
第二件,王大珩关注发展科学仪器。他说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现代科学仪器则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之一”。所以“中国科学技术要像蛟龙一样腾飞,蛟龙的头是信息技术,而仪器仪表这是蛟龙的眼睛,所以我们要画龙点睛”。1995年的时候,我们为当时的攀登计划提了一个建议,做三超激光。所谓三超激光就是超高功率、超短脉冲和超宽调谐。当时王大珩看了这个建议以后就说“这个三超激光谁都可以做,你们要做就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按照王老精神,我们想了很久,研究了很久,我们在做超宽调谐激光器的时候,我们就主要去重点突破深紫外固态激光。现在深紫外固态激光做出来了,至今全世界只有中科院理化所可以做,而美国的斯坦福、ibm,日本的东京大学等几十个国际上一流的科研单位和大学都希望得到这个技术。所以我们国家对国外,特别是对美国宣布禁运。
第三件,我们2005年做出了中国的第一套激光全色投影显示,王大珩在观看时说“对高科技研究开发这只是一方面,是第一步工作,把高科技向产业方面转化,实现产业化才是目的。”这是王老对高科技的一个指导思想。在王老来看这是两大科学问题,第一是高画质、大色域的激光显示是不是能够研制出来。第二个是认知问题:激光显示的优势是不是能够为观众所认可。如果不解决这两大科学问题,激光显示就没有前途。通过各界领导专家和各个阶层的群众审查观看,大家都一致公认说激光显示的观赏性是非常好的,所以解决了这个认知问题。激光显示技术研究阶段从2006年开始就进入了产业化的阶段。
我们是希望实现13亿中国人看中国电视的中国梦。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所有的电视技术都是引进的,80%的利润都要交给外商。如果我们发展激光显示的话,就可以实现我们中国人看中国人自己的电视的梦想。激光电视有六大市场:超大屏幕和大屏幕,家庭影院电视、办公室投影、卫星投影、计算机手机投影个性化甚至于真三维的投影。”
在报告会上,张钟华、顾瑛分别以《王大珩对我国计量事业的贡献》和《王大珩先生和中国激光医学》为题向大会做报告;王大珩先生的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姚骏恩院士也在报告会上讲话,激动地回忆了自己在恩师王老的教诲下的成长历程。王琳做了题为《光电事业的引领者和光电人的楷模的》讲话;刘运全和席杨运作也分别代表首都光学界青年专家、高校研究生先后在报告上发言。
与会专家表示,新中国光学事业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大珩先生自1948年回国后数十年来,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一生和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大珩先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和大科学家的博大胸怀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的学术思想是我国科技界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对国家、人民所作的贡献和他对科学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更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与会者一致认为,大珩先生是我国光学界公认的战略科学家,在振兴祖国科学技术的宏伟事业中走过了数十年奋进的道路,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对国家光学等科技事业的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和对科技英才培养的成就,他对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大建议等,都已载入史册。
报告会最后举办了首都光学界2015国际光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与会的两院院士,北京市科协田文主席,国家天文台王森研究员,北京光学学会副理事长顾瑛,以及青年专家北京大学刘运全教授、研究生代表北京工业大学杨运作博士,几代光学人与市科协领导一起按动启动球,由此拉开了首都光学界2015国际光年系列活动正式启动的帷幕,将会场气氛推向高潮。
为纪念王大珩先生诞辰100周年,《科学家》杂志2015年第二期特别设立了“纪念王大珩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页,邀请50家王大珩先生生前工作或与先生有密切关系的单位参与纪念,并转载了“赤子丹心中华之光”一文,该文是2008年夏根据多人对王大珩先生的工作回忆记录、整理,由母国光、杜祥琬、丁衡高、周炳琨、张钟华、周立伟、林尊琪等院士及有关专家提供意见和修改,最后由陈星旦院士统稿完成的。本期杂志也在报告会上首次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