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hang)者,同行(xing)
研究生部丁帅
今年虽然是我来到光机所的第一个年头,但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光机所”这三个字在我心中,甚至在每一个长春人的心中都留存已久。我的童年就在充满着“光小”“光中”“光机学院”这些以“光”冠名的词汇之中慢慢度过的,这也使得我在遥远的厦门大学毕业之后,毅然选择回到长春,来到光机所。当然,我的选择不仅是因为长春的“光机”文化氛围对我童年的深刻影响,更是我在不断求学、不断成熟的过程中深深的感悟——那些“光”不再仅仅是一种简称,更是一种分量。这种分量,是光机所的前辈们用青春和生命累积的,是他们用理想和智慧凝结的,是他们用泪水和汗水升华的。
有人跟我说,厦门是个好地方啊,气候比长春好,发展还快,为什么要回来。我没有回答他,我只是回忆起了一位同行的故事:他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子,在国外出生,从中国最顶尖的学府本科毕业后又拿到全额奖学金到英国读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帅富。高帅富不要紧,更重要的是人家学习还好,硕士读完他又换了所学校读博。学习好的高帅富也不是没有,可是人家有性格,就在博士即将毕业的时候他不读了,文凭也不要了,而是经过同学介绍来到了英国规模最大的光学加工企业。说实话,外国人还是很排外的,不让他进车间,他就在自己的研究室里解决车间里出现的问题。即使这样,他还是研究出些门道来。可是,就在他在英国干得顺风顺水的时候,突然选择回国。
当然,问他为什么回来的人那就更多了。他是怎么回答的?他说:“这是我的祖国,我要为祖国,为我们民族做些事情。”这段话我记得一字不差,我被这句话背后沉甸甸的分量深深地感染着。然而,现在已经没有人会问他这样的问题,也不能够问他这样的问题了,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们伟大的光学事业,他的名字叫做——王大珩。是他为新中国带来了第一炉光学玻璃,是他倡导了新中国的“863计划”,是他为中国带来了“八大件一个汤”,也正是他为新中国带来了光机所。
仿佛王大珩的名字和光机所永远都分不开,就像光机所与中国光学事业一样。光机所的血液中永远流淌着大珩老先生的高尚品德和伟大特质。我突然想放声高歌——没有王大珩,就没有光机所。光机所犹如新中国光学事业中最璀璨的金光,又是科研创新国家队中的一抹鲜红,这一红一黄就是我们的五星红旗,正在迎风飘扬。
请允许我略失敬意的使用同行这个词来称呼我们伟大的光学前辈,但是,在座的各位不也都是投身于光机事业的一位同行吗?我们,说伟大,也没有多么惊天地泣鬼神;说平凡,却也奠定了新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的工作既平凡又伟大,就像老先生说的那样——为我们民族做些事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似乎已经成了我们长光人的一贯作风。同行们,我们深知,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在科技创新领域,我们面对的挑战将更新,就让我们记住大珩老先生的话吧,秉承着长光所“厚德,博学,创新,奉献”的精神传承,为了光机所过去辉煌的60年,也为了光机所以后更加辉煌的明天,更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让我们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