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2日电
编导:高 尚
解说1962年9月,北京大学物理系56级光学班毕业时,全班同学在校门口留影。相貌清秀的男生蒋筑英站在后排,那年他23岁,风华正茂。
同期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蒋筑英同班同学孙騊亨:蒋筑英是我们班最高的,将近1米8。蒋筑英非常乐观,所以跟他在一起非常快乐。
解说蒋筑英家在风景如画的杭州。毕业分配工作,他却要求到东北长春去。这让重病在家的老母亲难以接受。
同期蒋筑英的妹妹蒋建雄:我妈妈非常希望他回到杭州工作。他越来越远了,到长春去了。当时我不理解,我妈妈就希望他北大毕业以后回到杭州工作,上海也行啊!但是他这个话没听。
解说当时,正是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北方比南方更艰苦。
同期蒋筑英同班同学张知廉:蒋筑英决定考王大珩的研究生,他考虑更多是事业,所以他为了把事业做好他做了最好的选择。
解说王大珩是中国光学第一人。50年代他在长春建立了中国最大的光学研究生产基地。师从王大珩是蒋筑英内心最大的向往。
解说于是,1962年,蒋筑英远离了家乡杭州,告别了日夜牵挂他的老母亲,考上了王大珩的第一个研究生。
解说光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基础学科,它对勘探、天文、国防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这项科学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蒋筑英的研究就是对制作光学镜头的仪器进行检测。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蒋筑英的导师王大珩:当时在光学上最需要进展的,在我们国家最需要发展的,就是传递函数测试仪,所以就给他这样一个题目。
解说传递函数测试仪是测试摄像机、照相机镜头质量重要手段。在王大珩的指导下,两年后,蒋筑英带领的4人小组,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达到了当时国外同类装置的水平。那一年,蒋筑英只有25岁。
解说但随后,文化大革命接踵而来,实验暂停,科研小组被迫解散。蒋筑英因为所谓的家庭问题遭受到了严重的排挤。
解说1938年蒋筑英出生在贵阳,7岁随父母去杭州生活。1952年的一个夏日,正在上中学的蒋筑英突然发现爸爸从家里消失了。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父亲被错判去劳动改造。这一去,连过年都不能回家。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母亲和长子蒋筑英的身上。
解说二十世纪50年代,“劳动最光荣”是孩子们嘴里流传的一句口号。但蒋筑英感到,靠母亲没白没黑地糊火柴盒不能改变这个家的命运,只有掌握知识未来才有希望。三年后,蒋筑英这个被称作“黑五类”的穷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还读上了当时最热门的物理系。
同期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蒋筑英同班同学孙騊亨:1956年“向科学进军”,北大招人的时候,其他因素像家庭出身、家庭关系等影响比较小。更重视学习,就是你的考分。
解说蒋筑英离开家乡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快乐的大学生活。国家为他申请了全额助学金,这个江南才子完全沉浸在北大知识的海洋里,拼命汲取营养。
同期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蒋筑英的同学孙騊亨:蒋筑英最大一个特点在我印象当中,他对一个不管是学习当中碰到的问题,还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工作碰到的问题,他这个人是有一种啃劲儿,他一定要把它啃下来。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他就一直钻研进去。
解说1966年,蒋筑英完成了专业光学研究人员必需的本科和硕士教育,留在长春光机所工作。
解说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文革”的政治运动颠覆了他心神向往的学术研究环境。1967年,蒋筑英又收到老母亲病逝的消息。在种种打击下,蒋筑英依旧在家中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继续对摄像机变焦镜头及照相机镜头的研制,对光学检测装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同期蒋筑英妻子路长琴:文化大革命时候,不是大家都不看书吗?他说我觉得还得应该靠知识,他说你看人家国外还得靠科技。他说:“别人不学,我就学”。
解说1976年,十月惊雷。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中国知识分子终于迎来了命运转折的春天。蒋筑英开始受到单位的重用,1979年、1981年两次被派往欧洲学习。
同期蒋筑英妻子路长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非常高兴,他觉得他沉重的包袱已经卸下来。
解说1980年,蒋筑英来到当时的西德“地外物理研究所”实验室。他这时已经成为业内有名的镜头检测专家。
解说就在此前,蒋筑英帮外贸部门检测进口相机和投影仪,查出了镜头的很多质量问题。当外贸部门拿着蒋筑英写的检测报告向外商索赔时,外商被检测报告的专业水准折服了。
解说蒋筑英那流畅准确的外语表达,也让外商刮目相看。那次谈判,蒋筑英为国家挽回了10万多美元的外汇损失,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解说1982年,长春光机所成立30周年。这一年里,蒋筑英日夜忙个不停,以尽快建立一个全国一流的大型实验室,同事们眼看他高大的身影日渐消瘦。
同期蒋筑英同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冯秀恒:我爱人看到他就说:“老蒋最近你咋这么瘦呢,脸色也不好,是不是有点啥毛病啊?”他指指这个右肋就说:“就是这块儿有点疼。”
解说就在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蒋筑英一家也将团聚时,悲剧却悄然而至。
解说1982年6月15日晚,在成都出差的蒋筑英,由于过劳突发多种疾病,医院多方抢救无效。当晚,他一颗追求光明的心永远停止了跳动,年仅43岁。
同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蒋筑英的导师王大珩:很想提他做我的接班人的。这件事对我说起来,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解说他的猝死震惊了整个中国学术界,人们痛惜蒋筑英的英年早逝,并由此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知识分子待遇的大讨论。
解说就在1年前,蒋筑英收到一封家乡的来信。父亲终于被证实无罪,蒋筑英积在胸中24年的委屈终于一吐而尽。
解说蒋筑英还没来得及与刚刚平反的父亲重逢,就告别了人世,而父亲在儿子的葬礼上才第一次与儿媳和孙子孙女见面。
解说20多年过去了,长春光机所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光学科研基地,中国制造的光学望远镜和摄像机镜头也已在太空拍下了地球清晰的画面。
片尾字幕无声的光,带来了有声有色的世界。